凯发·k8(中国游)官方网站

NEWS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从中国—中亚元首峰会看“1+5”能源合作:擎起了区域经贸合作的一片天
发布时间:2023-05-22   文章来源:清泉能源SpringEnergy

  5月18-19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古都西安盛大召开。这是2023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建交31年来,中国和中亚,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的峰会。

  中国国家元首在发表主旨演讲中指出:“横跨天山的中吉乌公路,征服帕米尔高原的中塔公路,穿越茫茫大漠的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就是当代的‘丝路’;日夜兼程的中欧班列,不绝于途的货运汽车,往来不歇的空中航班,就是当代的‘驼队’;寻觅商机的企业家,抗击新冠疫情的医护人员,传递友谊之声的文化工作者,上下求索的留学生,就是当代的友好使者。”

  这种场合,国家元首的主旨演讲绝对是句斟字酌、字字珠玑,能够专门提及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并以“当代丝路”进行定位,绝对是对中国—中亚油气合作的一种肯定,实际上是强调了能源合作在中国—中亚合作格局中的重要性,也充分认可了以油气通道为代表的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和标杆。

  不错,过去30年,以中国石油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能源企业,传承“丝路精神”,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中亚五国开展了兼具广度和深度特点的合作。形成了中哈(哈萨克斯坦)石油合作、中土(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合作、中乌(乌兹别克斯坦)油气通道合作、中塔(塔吉克斯坦)和中吉(吉尔吉斯斯坦)可再生能源合作的全方位合作格局,擎起了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的一片天。

  此次中国—中亚峰会,中方还倡议建立“能源发展伙伴关系”;而且2023年又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周年,在中国—中亚首届元首峰会成功举办和带路建设十周年的双重加持下,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十年来,通过能源外交,中国与中亚的政策沟通顺畅无阻。通过能源外交,中国和中亚之间加强政策沟通,为大型项目启动和运营提供政治保证,实现能源共同安全。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大道”新经济政策》、乌兹别克斯坦《发展行动战略》、土库曼斯坦《复兴古丝绸之路》等中亚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推动中国和中亚朝着区域能源合作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打造更加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十年来,依托通道建设,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快速推进。一方面,油气管道发挥着战略引领作用:中哈原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东至中国边境新疆阿拉山口,全长近 3000公里,是中国第一条陆路进口的跨国原油管道,总输送能力2000万吨;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西起土库曼斯坦的阿姆河气田,途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全长1833公里,在新疆与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相连接,形成一条将中亚天然气输送至中国东部沿海、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巨大能源战略通道,总输送能力550亿立方米。

  另一方面,在能源转型背景下,中国—中亚也加起来新能源的“丝路通道”。中哈合资建设的中亚最大风电项目——江布尔州100兆瓦风电项目于2021年6月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中哈产能合作能源板块的重点项目,项目规划建设40台2.5兆瓦的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00兆瓦,投产后每年可发电3.5亿度。2021年,中国电建集团总承包建设的乌兹比克斯坦纳沃伊100MW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成为乌境内首座大型光伏电站。

(中亚地区油气通道示意图)

  十年来,依托油气投资,中国—中亚能源贸易畅通取得突出成效。石油贸易方面,截至2022年底,中哈原油管道累计向中国输油超过1.6亿吨。天然气贸易方面,截至2022年底,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已累计向国内输送天然气超过4200亿立方米,惠及25个省、市、自治区近5亿人口,被中国领导人称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土库曼斯坦作为中亚天然气管道的主要气源国,也是我国陆上进口气的主要来源地,已累计对华供气逾3500亿立方米。

  十年来,依托能源和金融一体化, 中国—中亚资金融通体系不断完善。比如,哈萨克斯坦的扎纳塔斯风力发电厂项目和塔吉克斯坦的努列克水电改造项目均通过亚投行(AIIB)进行融资。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多边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都推出了专项计划,为“一带一路”沿线合作项目融资提供更多便利。

  十年来,依托文化融合与责任履行,“1+5”民心相通树立良好形象。比如在中亚各国设立孔子学院和鲁班工坊,为中亚地区人民提供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和途径。关注当地民众合理诉求,中国企业积极在当地捐资助学、架桥修路、赈灾救灾、改善医疗、培养当地人才和支持当地文化生活设施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场景)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中亚能源合作都是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所取得的诸多成就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未来,有着中国—中亚元首的亲自推动,有着峰会机制的保障,相信双方能源合作将进一步走深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乌克兰危机延宕难解,仍将持续影响着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能源格局;大国博弈持续加剧,引发地区地缘政治变数的可能增大。当然,新形势下,中亚国家在政治上求稳定、经济上求发展、外交上求突破的步伐肯定不会停止。在大国之间,中亚各国将奉行平衡外交政策;同时,大国在中亚地区预计也会加强协调,在竞争与合作中“心照不宣”地实施各自的中亚战略和策略。

  能源领域而言,主要是抓好中国与中亚政府间、企业间和民间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建设。

  首先,要以“硬联通”实现沿线能源安全互保。比如,充分发挥中国-中亚地理相邻优势,保持既有油气管线等能源基础设施畅通运营,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网络。再如,深化能源全产业链合作,确保中国-中亚油气管道稳定运营,加快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推动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里海油气田等关键项目合作。还有,共同提高清洁电力、油气等能源生产能力,促进能源低碳转型。推进中国-中亚电力合作,加强中亚水电和气电装机建设,促进中国西北电网与中亚互联互通,有效保障中国-中亚各国人民用电需求。

  其次,要以“软联通”助推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以便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双方战略规划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协调联动发展。二是深入了解双方诉求和产业互补性,有利于扩大与加深中国-中亚互利合作的关系。打造“油气+新能源”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发挥中亚国家的传统能源优势。三是深化标准和规则合作,把握油气等领域的增量合作项目,推动构建统一的运输和贸易便利化标准,按照先进的国际标准优化通关流程,为中亚国家带来切实利益。同时,对中亚国家开展针对性的标准化研究室、实验和质量检测中心援助,提供标准化人才培训。

  再次,要以“心联通”促成能源合作行稳致远。重点是开辟人文交流的多元路径,推进民心相通,构建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文交流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举措:推进互设文化中心,支持中国-中亚国家高校互相组建中亚国家-中国研究中心;设立面向中亚地区的专项翻译项目,支持双方文化产品“翻出去”和“翻进来”;落实“一国一坊”计划,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引导大型中资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开展社会保障房、医院、学校等建设项目,惠及当地民众。

  总之,三十年来,中国—中亚之间的“能源丝路”对推动区域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意义突出,实现了互利互惠的初衷,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新形势下,中国—中亚能源合作必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必将历久弥坚,变得更加协同、更加务实、更加高效。

友情链接: